万里盘江裂地来,巨灵掌劈半山开。
波腾断峡虚兰楫,石咽涛声走怒雷。
涌雾迷漫千嶂合,穿云缭绕一龙回。
从今人渡金绳上,共赖君饶济世才。
盘江桥
介绍
《盘江桥》是清代诗人张镜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盘江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完美结合。这首诗不仅是作者对自然景观的颂扬,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诗歌创作上,《盘江桥》展现了张镜心的深厚功底。作为明末清初直隶磁州人,字孝仲,号湛虚,晚号晦臣,自号云隐居士的张镜心,其文学成就颇为显著。他不仅官至兵部尚书,还曾因避去南明弘光朝的动荡而选择退隐,晚年更是致力于《易》的注释工作。这些经历使得他在面对盘江铁索桥这一地理奇观时,能够以诗人的眼光和文人的情怀去描绘和感悟,从而创作出《盘江桥》这样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盘江桥》通过对北盘江铁索桥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价值的记述,展示了贵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盘江铁索桥,又称盘江桥,位于今晴隆县光照镇东方红村半坡塘寨与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大坪村西3千米的北盘江上,是贵州最早修建的铁索桥。该桥梁见证了多次兵乱和水灾,但每次都得以重建,成为黔滇古道上的重要通道。通过这首诗歌,张镜心不仅表达了对这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桥梁的赞美之情,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家乡历史的尊重与自豪。
《盘江桥》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极具特色。整首诗歌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出现,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从今人渡金绳上,共赖君饶济世才”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认可,也寄寓了对朋友未来能够济世救民的美好祝愿。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诗歌更具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
《盘江桥》在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桥梁建设的宝贵资料,还通过诗歌的形式将盘江桥的历史故事和地理特征传播开来。在现代社会,这首诗歌的意义更加凸显。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外宣传贵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通过这首诗的刊发和广泛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盘江桥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盘江桥》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门研究贵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热爱文学、关注历史的人来说,深入了解并欣赏《盘江桥》,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智慧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