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居八首 其七

十洲曾卜筑,师过化为薪;
荆棘任公宅,蓬蒿夸父津。
老麖避客去,旧犬逐人亲。
不忍乖初服,茅檐又日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岛居八首·其七》是明朝诗人张煌言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的内容:

  1. 作者简介:《岛居八首·其七》的作者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时期的著名抗清英雄和儒将。崇祯时期,他以举人身份入仕,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张煌言不仅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他的诗歌也深受人们喜爱,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
  2. 作品原文:《岛居八首·其七》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感慨的古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十洲曾卜筑,师过化为薪;  
荆棘任公宅,蓬蒿夸父津。  
老麖避客去,旧犬逐人亲。  
  1. 内容解析:诗中描绘了张煌言在悬嶴岛的隐居生活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诗中的“十洲曾卜筑”,意味着他曾在这里建房定居,而“师过化为薪”则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无常。接下来的“荆棘任公宅,蓬蒿夸父津”反映了环境的艰苦以及个人对过往记忆的追念。最后两句“老麖避客去,旧犬逐人亲”则描绘了一种人与动物间情感的转变,从疏远到亲近,反映出人在困境中的微妙心理变化。

张煌言的《岛居八首·其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深意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