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恨曲寄孟阳 其四

欸细清宵祇自亲,于今欢笑总成颦。
无端见面无端别,悔不为君绝念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离恨曲寄孟阳·其四》是明代诗人张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离别之痛以及内心的悔悟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第一句:“欸细清宵祇自亲,于今欢笑总成颦。” 这句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中,诗人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却变成了忧愁和叹息。
  • 第二句:“无端见面无端别,悔不为君绝念人。” 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在无意中与朋友相遇并告别的场景,内心深处感到深深的遗憾,后悔没有能够断绝与朋友之间的思念。
  1. 主题解析
  • 离别的无奈:诗中的“无端见面无端别”,揭示了离别的无奈和突然性,让人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悲伤和失落。
  • 内心的悔悟:结尾的“悔不为君绝念人”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未能断绝思念的后悔之情,这种情感的转变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复杂性。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选择:张乔在诗中使用了如“清宵”、“笑声”等富有画面感的词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张乔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使情感更加深刻和动人。
  1. 文化意义
  • 友情的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友情价值的赞颂。它提醒人们珍惜与朋友之间的每一刻相聚时光,同时也表达了失去后的痛苦和对再次相聚的渴望。
  • 历史的共鸣:《离恨曲寄孟阳·其四》作为唐代的诗歌,跨越了时空,与现代读者产生了共鸣。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普遍人类情感,使得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能在诗中找到共鸣点。
  1. 创作背景
  • 诗人生平:张乔原籍江苏苏州,后迁至广东广州,其母入粤后生下乔。张乔是一位妓女出身的女诗人,擅长诗文、弹琴和画兰竹。她嫁给彭孟阳后,成为了南园诗社的成员之一,与黎遂球等人重开南园诗社,乔也常常参与其中。
  • 创作时间:张乔的作品大多创作于明末时期,而《离恨曲寄孟阳·其四》则可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了解张乔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时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离恨曲寄孟阳·其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是一部展现唐代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文化意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