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木慈乌图

昔年堂前树好时,清阴为盖临轩池。
深根不撼地维定,夜夜慈乌来哺儿。
飓风一夕卷土至,吹得堂前树憔悴。
树叶落地乌以飞,乌雏哑哑啼不去。
雏欲为乌报含食,长天茫茫海云黑。
安得扶桑千丈枝,风吹不动乌宁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木慈乌图》是明代诗人张琦(君玉)的作品,表达了对家庭亲情与责任的深刻理解。下面将从作品介绍、作者背景、主题内容和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展开:

  1. 作品介绍
  • 作者简介:张琦,明浙江鄞县人,字君玉,家贫力学,曾为官至南大理评事。著有《白斋集》。他的诗歌刻意攻诗,力去陈言,虽一草一木,必远出象外乃已,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 创作背景:《风木慈乌图》的创作背景是在诗人任职期间的所见所感。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家庭亲情的珍视以及对于人生责任的认识。
  1. 主题内容
  • 家庭亲情:《风木慈乌图》以慈乌夜啼的形象,比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与责任。诗中描绘了慈乌为了喂养雏鸟而不顾自己安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庭亲情的深切感慨和珍惜之情。
  • 生命哲理:诗人通过慈乌和雏鸟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脆弱性和坚韧性。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慈乌依然坚持喂养雏鸟,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和无私。这种生命的态度在诗人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哲理意义。
  1. 历史文化价值
  • 文学价值:《风木慈乌图》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 历史意义:在明朝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家庭亲情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朝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

张琦的《风木慈乌图》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才华,也在情感和思想上给读者以深刻的触动。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家庭亲情的反思,传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