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郭典簿父分题得鱼山

鱼山之色亦太古,尽日晴天飞雾雨。
只疑方丈临前楹,无乃终南屏深户。
正月四日春一分,鱼山花开真为君。
馀庆能无念若祖,再拜东风酌白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郭典簿父分题得鱼山》是明朝诗人张琦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文人的情感世界。接下来,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

从文学角度来看,《寿郭典簿父分题得鱼山》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古诗,其形式规范、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美学特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鱼山之色亦太古”,“馀庆能无念若祖”,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前辈的追思。同时,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洗礼。

这首诗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刻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山水常常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抒发志趣的对象。张琦的这首诗通过对鱼山美景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儒家思想中的敬老传统,如“再拜东风酌白云”一句,既表现了对长辈的敬意,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美德。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关注。张琦,字君玉,浙江鄞县人,他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造诣和丰富政治经历的官员。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例如,张琦在弘治年间考中进士后,曾官至布政使参政,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官场的种种,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民间的生活百态。这种广泛的生活经验和深邃的思考,无疑为他的诗作增添了更多的层次感和深度。

《寿郭典簿父分题得鱼山》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文。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和深层含义,也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因此,无论是对于文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了解和欣赏《寿郭典簿父分题得鱼山》都是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和文化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