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 其三

南山转秋日,历历窗户里。
留之不可得,忽照前溪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水图》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共三首。此组诗主要描绘了一幅画中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游仙山水画的欣赏和感慨。以下是关于《山水图》的介绍:

  1. 创作背景:《山水图》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代广德二年(764年)冬,杜甫前往成都李固家中观看其弟(曾作过司马)所画的山水画,并为此题写了三首诗歌。
  2. 主题与内容:《山水图》的第一首诗歌以观察海中的孤岛为切入点,将视线由海域扩展至周边群山,进而联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和仙山。第二首诗歌侧重于描写画中景物,如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诗人慨叹自己年华已老,不能亲自前去游览一番,只能在画中一饱眼福。第三首诗歌则细致描述了画中的具体景象,如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等生动描绘,以及水中的珊瑚和沙岸上的薜荔等细节,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游仙山水画意境的深入体验和对画中人物的羡慕。
  3. 艺术特色:《山水图》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述,更通过对画面细节的精细描绘,传达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同时,通过诗人自身的情感投射,使得画作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此外,《山水图》还体现了唐代诗歌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特点,通过对山水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4. 文化价值:《山水图》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它通过诗歌形式对山水画进行了深入的艺术探讨和美学分析,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同时,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展示了这一时期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山水图》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组曲,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同时也在思想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唐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