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孤山拜和靖先生祠

先生剩住在孤峰,隔世相寻尚可从。
青草去分春水路,画船来贮夕阳钟。
百年老子心相似,一豆新鱼味不重。
我有白鹇公有鹤,雪晴云散共开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孤山拜和靖先生祠》是明代诗人张琦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江南山水之美及古人对于高洁人格的崇尚。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琦:明浙江鄞县人,字君玉,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其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其赢得了“家贫力学”之名。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曾担任南大理评事、兴化知府等职,晚年归隐二十年后去世。
  1. 诗作原文
  • 全文:“先生剩住在孤峰,隔世相寻尚可从。 青草去分春水路,画船来贮夕阳钟。”
  • 译文:这位孤峰之巅的先生,虽然远离尘世而居,但他的遗风仍然让人追寻不已。那片青草地上,春天的水声似乎在诉说着他的故事,而夕阳下的钟声则仿佛在召唤着过往的行人。
  • 解析: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那位高洁先生深深的怀念与敬仰。诗中“孤峰”、“夕阳钟”等元素,都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1. 主题分析
  • 自然景观:诗中描写的山水画面,如“青草去分春水路”,“夕阳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自然情怀,也展示了他的审美情趣。
  • 人格追求:通过对孤峰先生的描述,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上的独立的人格理想。
  • 文化传承:诗中的用典和意象,不仅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对于传统道德的坚守和推崇。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的构建得益于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感情。
  • 语言朴实:诗人运用了朴素无华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和共鸣。
  • 情感真挚:全诗流露出作者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的真诚流露,使诗歌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1. 社会影响
  • 文化价值:《游孤山拜和靖先生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研究明代文化、诗歌发展史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审美典范:此诗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其艺术成就也被后世学者所推崇,成为后人学习的重要范本。

张琦的《游孤山拜和靖先生祠》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古诗,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智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体会到古代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独特审美,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哲理和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