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出耕,向平田,午就饷,翳林木。
父子妇姑皆愿劳,趁我农时播嘉谷。
嘉谷有望先输官,免受催租郡吏辱。
年年常若今年耕,莫效西家卖黄犊。
东作庄歌
介绍
《东作庄歌》是明代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在农忙时的辛勤劳作,体现了古代农民对生活的期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作者生平:张宁,字靖之,号方洲,浙江海盐人,明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后,著有《方洲集》。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生的关注。
诗歌内容:诗中的“朝出耕,向平田,午就饷,翳林木”,描绘了农民们清晨开始耕作,中午休息并享用午餐,下午继续劳作的勤劳生活。而“父子妇姑皆愿劳,趁我农时播嘉谷”表达了全家老小都乐于劳动,趁着农时播种希望的谷物。最后,“嘉谷有望先输官,免受催租郡吏辱”,说明农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收获的谷物能够优先供应国家,减轻被地主催租所受的屈辱。整首诗不仅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还表达了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对国家稳定的祈愿。
艺术特点:《东作庄歌》采用了杂言形式,这种形式灵活多变,有助于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诗人通过对农事活动的细腻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易于传唱,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文化意义:《东作庄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明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为后世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东作庄歌》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农重农的思想,强调了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是国家的根本。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东作庄歌》不仅是一首描绘农民生活和劳动的诗歌,更是一份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还传达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和国家情怀。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