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缓斋同甲会诗

潞公昔为同甲会,四老煌煌尽时贵。
如何不见布衣人,可是名高绝流辈。
功名富贵如浮云,眼前谁是无怀民。
康衢却喜儿童语,寿域须教草木春。
太平四海归皇极,道统光华连出日。
一百年来养育恩,普天率土皆头白。
海滨野老何萧然,风流不让他人前。
十人六百二十岁,同甲相看真自怜。
僧非凡僧俗非俗,踪迹虽殊志相足。
圭璋璜瑾与璠玙,总是良田万金玉。
就中一老何雍容,鸡群野鹤孤飞鸿。
丰姿不减紫芝叟,文采或遇青藜翁。
锦肠沁透金壶墨,鬓丝半映笼鹅白。
赤壁山前醉月明,垂虹亭下眠秋夕。
江南十月天未霜,寒花晚节生馀香。
重阳无雨一冬霁,十有九日如春阳。
楚芳老禅好奇事,便托丹青写幽思。
相邀同甲赴同盟,遇水乘舟陆乘骑。
山殽野簌充行厨,传觞促令相歌呼。
林间似有鬼神动,青天湛若星辰孤。
功名富贵知何有,万事纷纷尽刍狗。
千年一度黄河清,几人解饮同年酒。
古来戊子与甲辰,大小雌雄何足陈。
清风素节图中事,一笑浑忘洛下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缓斋同甲会诗》是明代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潞公与同甲会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和变迁,以及个人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诗人张宁描绘了潞公昔日为同甲会的情景。他以“潞公昔为同甲会,四老煌煌尽时贵”开篇,通过“四老煌煌尽时贵”这一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荣光。然而,接下来的内容却突然转向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向,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如何不见布衣人,可是名高绝流辈。”“功名富贵如浮云,眼前谁是无怀民。”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他认为,虽然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如今已无人问津,而那些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人们却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这种对名利的看淡,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歌还描绘了康衢的景象。“康衢却喜儿童语,寿域须教草木春。”这里的“康衢”指的是健康、平安的道路,象征着人们生活的安宁与幸福;而“草木春”则寓意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在这里用“儿童语”来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而“寿域须教草木春”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追求。

诗歌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太平盛世的期望。“太平四海归皇极,道统光华连出日。”这两句诗中的“皇极”指的是帝王的统治地位,而“道统光华连出日”则寓意着国家政治清明、文化繁荣。诗人在这里用“归皇极”来形容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而“光华连出日”则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光明正大的未来。

《刘缓斋同甲会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象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与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