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日雪

腾六回车路未遥,又随青女候元宵。
未应柳絮因风起,剩见葭灰过律飘。
阴壑冰澌鸿迹去,阳坡草茁烧痕消。
兴来便欲行吟出,十二街中遍寂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十三日雪》是明代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作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法。以下是关于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张宁(1388年—1467年),字靖之,号方洲,浙江海盐人,明代文学家,曾任礼科给事中等职。
  • 诗歌原文:《正月十三日雪》(《方洲集》)。
  1. 诗词原文
    腾六回车路未遥,又随青女候元宵。
    未应柳絮因风起,剩见葭灰过律飘。
    阴壑冰澌鸿迹去,阳坡草茁烧痕消。
    兴来便欲行吟出,十二街中遍寂寥。

  2. 主题思想

  • 自然描写:诗中通过对正月十三日打雷降雪这一自然现象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细致描绘。
  • 社会寓意:在古代中国,“正月十三打雷见雪”被视为不祥之兆,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这首诗可能寄托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对时局变迁的担忧与思考。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诗中的“阴壑冰澌”和“阳坡草茁”分别象征着冬日的寒冷与春意的萌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语言风格:全诗用词精炼,意境深远,既有文人骚客的浪漫情怀,又有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张宁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其作品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正月十三日雪》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
  • 文化传承:这首诗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正月十三日雪》不仅是明代诗人张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明代文学、诗歌及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跨越时空的限制,继续影响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在当代,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