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挽刘世亨父

白头无事出田园,清议犹能动至尊。
乡里衣冠推世德,海滨营卫仰馀恩。
鹤归华表仙人化,树满荒山古木存。
往事不须频太息,传家今已见曾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追挽刘世亨父》是明代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和对其一生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家族未来的期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张宁,字靖之,号方洲,浙江海盐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在景泰五年中进士,后来被任命为礼科给事中。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宪宗时期曾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张宁在家中隐居了三十年,直到致仕后才开始重新活跃于文坛。

  2. 诗歌原文
    白头无事出田园,清议犹能动至尊。
    乡里衣冠推世德,海滨营卫仰馀恩。
    鹤归华表仙人化,树满荒山古木存。
    往事不须频太息,传家今已见曾孙。

  3. 诗歌鉴赏

  • 首联:“白头无事出田园,清议犹能动至尊。” 这一联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即在田园中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而其高尚的品行也能影响朝廷中的高层。这表明了作者虽身处平民却能影响上层社会,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 颔联:“乡里衣冠推世德,海滨营卫仰馀恩。”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在乡里和海滨的影响力。无论是乡里的士人还是海边的士兵,都因他的德行而对他充满敬意。这不仅显示了作者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颈联:“鹤归华表仙人化,树满荒山古木存。” 这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展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这里的“鹤归”象征着高洁和超凡的精神追求,“树满荒山古木存”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流转中不变的自然与文化之美。
  • 尾联:“往事不须频太息,传家今已见曾孙。” 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一种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过去的遗憾和悲伤,也不应过于沉湎其中。同时,它也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息——尽管家族已经衰落,但新一代的传承和延续正在显现,这是一个希望的信号。

《追挽刘世亨父》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回顾,也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思和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命运,以及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