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刘世经新娶

洞房花烛照新妆,此夕相逢乐未央。
鸣雁有声冰始泮,牝鸡无语夜偏长。
采蘋拂曙游南涧,奉帚平明觐北堂。
官事不违中馈好,故人从此念糟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刘世经新娶是明代张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及其文学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
  • 张宁:明浙江海盐人,字靖之,号方洲。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后因直言进谏被免职。晚年退居家乡,以书画和诗歌自娱。
  • 作品风格:张宁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其诗作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
  1. 诗句赏析
  • 洞房花烛照新妆:这句描写了婚礼当晚的场景,花烛高悬,新娘的新妆格外耀眼,营造出喜庆而温馨的氛围。
  • 此夕相逢乐未央:表达了新婚夫妇相聚时的喜悦心情,快乐洋溢在整个夜晚,直到天明。
  • 鸣雁有声冰始泮:用“鸣雁”象征春天的到来,暗示着冬寒已过,万物复苏,象征着新人关系的开始如同解冻的大地一样充满生机。
  • 牝鸡无语夜偏长:通过“牝鸡”这一传统意象,暗指新娘沉默寡言,反映了新娘在新婚之夜的害羞和期待。
  1. 文学地位与影响
  • 明代诗歌:张宁作为明代的诗人,其作品《贺刘世经新娶》不仅展现了明代诗歌的风貌,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和审美趣味。
  • 地方文化:《贺刘世经新娶》中可能融入了一些地方特有的婚礼习俗和风俗,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纯粹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地方文化的窗口。
  1. 社会背景
  • 明代的社会环境:明朝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常常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包括婚礼这样的人生大事。因此,张宁的诗歌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 婚姻观念:在明代,婚姻不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两个个体的结合。张宁的作品中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和态度,如爱情、忠贞不渝等主题。

《贺刘世经新娶》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同时也是研究明代社会生活、民间风俗以及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