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汀

频年湖海上,妻子倦相随。
道在贫非病,才疏远更宜。
依违真自耻,得丧任时为。
独有严亲在,临行泪雨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赴汀》是明代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张宁的个人情感与经历,同时也展示了其对生活哲学和自然景象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诗人背景:张宁,号方洲,明代浙江海盐人士。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任职于礼科给事中,并后升任都给事中。尽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著有《方洲杂言》、《奉使录》等著作。
  • 诗歌风格:张宁擅长书画且能诗,其作品多表现出一种简静平和的风格。他的创作涵盖了诗、文、画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赴汀》中的诗句“频年湖海上,妻子倦相随。道在贫非病,才疏远更宜。依违真自耻,得丧任时为。独有严亲在,临行泪雨滋”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艰难时期的生活状态及其内心的感受。
  • 主题解读:诗中的“独有严亲在,临行泪雨滋”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及离别时的不舍情绪。此外,“道在贫非病,才疏远更宜”则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和超脱态度。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湖海”、“妻子”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家庭生活的依恋。同时,“泪雨滋”这一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情感流露。
  • 语言风格:整体上,《赴汀》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符合张宁一贯的诗歌风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 社会影响
  • 文学史地位:该诗作为明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一,被收录在《新时期长汀文学作品选》中,显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 后世反响:虽然具体的社会影响难以量化,但通过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张宁的艺术成就得以流传至今,对后来的文人墨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赴汀》不仅是张宁个人情感和生活经验的体现,更是明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篇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面貌及其在社会背景下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