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清有作

野树荒烟路,重来十五年。
溪山如有待,人物故依然。
渔火明寒浦,菱歌起暮船。
长桥今夜月,桑梓影重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德清有作》是明代张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了诗人对故乡德清的深厚感情和对其自然风光的赞美。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张宁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与怀念。具体如下:

  1. 作者背景:《至德清有作》的作者是明代浙江海盐人张宁。张宁在景泰五年中进士,后因直言被贬,最终以病免归乡,并在家中度过了三十年的时光。尽管他在政治上未能实现抱负,却以书画和诗歌为伴,展现了他对文化生活的热爱。
  2. 作品原文:张宁的《至德清有作》原文如下:“野树荒烟路,重来十五年。溪山如有待,人物故依然。渔火明寒浦,菱歌起暮船。长桥今夜月,桑梓影重圆。”通过这些简短的句子,可以看出其对家乡景色的细腻描写和深情怀念。
  3. 艺术风格:张宁的诗语言质朴而富有画面感。他善于捕捉自然景观的细节,并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至德清有作》中的“野树荒烟路”等句子,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这种将自然与人文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 社会影响:除了诗歌本身的价值之外,《至德清有作》还反映了当时德清的社会风貌。德清县民间设立多项奖项,鼓励公民参与公益和美德的实践。这种社会活动不仅提升了公民的道德水平,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张宁的诗歌可能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张宁的《至德清有作》不仅是一首表现力强、情感真挚的诗作,同时也是了解明末清初文人思想和生活状态的重要窗口。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