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周漆园吏,去矣不复还。
放浪多寓言,流落天地间。
妖姬惜玄鬓,荡子悲颓颜。
杯酒际埋地,朗吟对云山。
次韵桑民怿和晦庵先生读道书六首 其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桑民怿和晦庵先生读道书六首·其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晦庵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
桑民怿来谒,坐中得一语:“道之为物,虚而灵。”
余曰:“子之所见,固如是乎?”
桑君曰:“然。”
余曰:“吾友晦庵先生尝谓:‘道者,行之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桑君曰:“是也。晦庵所论,至矣哉!
吾友又尝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桑君曰:“是也。”
余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恒非一时,无常无常名。”
桑君起拜曰:“某虽不敏,请以为教。”
余曰:“子之学,有志于斯道者,未始不可造,特患乎用力之不至耳。盖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苦心力学,日进而不已,然后能至于极也。”
桑君起拜曰:“敢不受教!”
此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苏轼与桑民怿之间的学术交流。他们共同探讨了道家哲学中的“道”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学习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苏轼不仅分享了他对道家哲学的见解,还鼓励桑民怿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