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奉使郢州 其二

丹书金册重封题,亲遣儒臣赐剪圭。
天建楚邦分社土,人迎汉使筑沙堤。
危厓藏里蒐遗传,古草堂边咏瀼溪。
十二楼头怀国梦,客窗时误听朝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友奉使郢州·其二》是明朝张凤翔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奉使郢州的友人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和深厚的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生平与背景
  • 张凤翔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也不乏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关注。在明代文学史上,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成祖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张凤翔作为文人,可能目睹了朝廷内部的纷争和社会的种种问题,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境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1. 诗中意象与情感
  • 诗中的“丹书金册重封题”暗示着某种重要的仪式或任务,象征着对友人的尊重和期望。这种用词不仅体现了古代礼仪之邦的文化特征,也反映了张凤翔对这一重要时刻的重视。
  • “天建楚邦分社土,人迎汉使筑沙堤”描绘了一幅楚国与汉朝友好交往的历史场景。通过这样的历史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敬仰,也可能隐喻了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期望。
  • “危厓藏里蒐遗传,古草堂边咏瀼溪”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闲适与宁静。这既是对友人的一种祝福,也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抒发。
  1. 文化背景与意义
  • 《送友奉使郢州·其二》作为一首送别诗歌,不仅仅是对友人的离别表达,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古代楚国与汉朝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叙述,诗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融合的历史传统。
  •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珍视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平衡点。

《送友奉使郢州·其二》不仅是对友人远行的送别诗篇,更是对历史、文化和人性深刻思考的结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文化养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