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兴诗 其二十九

家在罗浮下,门迎四百峰。
有田皆种秫,无地不栽松。
书向月光读,诗从山色供。
即归归亦得,何必减元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兴诗·其二十九》是张萱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此诗不仅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哲学,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归隐文化的推崇与追求。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张萱为唐代诗人,其作品多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他的诗歌常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其中不乏对田园生活的赞颂。
  2. 诗歌原文:《归兴诗·其二十九》的原文如下:
    家在罗浮下,门迎四百峰。
    有田皆种秫,无地不栽松。
    书向月光读,诗从山色供。
    即归归亦得,何必减元龙。
    此诗以“归兴”为题,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对罗浮山下美景的描述以及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张萱展示了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理想生活状态。
  3. 诗句解析
  • 家在罗浮下:描述了诗人的居所位置,罗浮山位于今广东省增城市,以其优美的山水著称。
  • 门迎四百峰:意指门户面对的是连绵的山脉,山峰众多,景象壮观。
  • 有田皆种秫:秫即高粱,种植于稻田之中,象征丰收与富足。
  • 无地不栽松:松树耐寒耐旱,常被作为坚韧不拔的象征,此句表明诗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然景观的珍爱。
  • 书向月光读:夜晚在月光下阅读,体现了文人墨客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知识的追求。
  • 诗从山色供:以山间的色彩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 即归归亦得: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满足感,无需外界物质的增益也能感到心灵的富足。
  • 何必减元龙:元龙,三国时期名士徐庶,此处反用其名,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
  1. 文化背景:唐代是一个文人墨客频繁吟咏山水的时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重视自然之美,倡导归隐生活。张萱的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了典型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而富有韵律美,易于吟诵。
  • 通过对比山村的自然美景与城市的喧嚣,突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1. 历史影响
  • 虽然《归兴诗·其二十九》本身并未收录在古典文学集中,但它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1. 现代启示
  •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竞争,《归兴诗·其二十九》提醒我们要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寻找属于自己的田园生活,实现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自由。
  1. 结语
  • 《归兴诗·其二十九》不仅是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和谐的理念。

《归兴诗·其二十九》不仅是一首表达田园理想生活的古诗,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它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找到那份心灵的安宁和生活的诗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