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渭川草堂

渭川草堂清渭滨,无数好花开暮春。
小窗不受风雨逼,烂醉岂忧儿女嗔。
数椽自可藉疏豁,百亩谁曾辞贱贫。
凭君分我万竿竹,令我因以东卜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渭川草堂》是明朝康海所作的文学作品。下面将对《过渭川草堂》:

  1. 作品原文
    过渭川草堂,数椽自可藉疏豁,百亩谁曾辞贱贫。凭君分我万竿竹,令我因以东卜邻。

  2. 作者简介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康海在弘治十五年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但因政治原因被免官。康海以其诗文成就,与前七子之一并列,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3. 作品赏析
    《过渭川草堂》通过简洁的诗句展现了渭川草堂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小窗不受风雨逼,烂醉岂忧儿女嗔”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的宁静景象,反映了作者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凭君分我万竿竹,令我因以东卜邻”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4. 艺术特色
    《过渭川草堂》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深入人心。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康海的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反映出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崇尚。

  5. 文化意义
    作为明代文学作品,《过渭川草堂》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它通过对渭川草堂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文化的窗口。

《过渭川草堂》不仅是一部富有文学魅力的作品,更是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