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如金屑软如苔,曾步空王宝筏来。
九品池中铺作地,祇疑赤脚踏莲台。
补陀胜景十二首 其七 千步金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补陀胜景十二首 其七 千步金沙》是明末文人屠隆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普陀山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品原文:
黄如金屑软如苔,曾步空王宝筏来。九品池中铺作地,祇疑赤脚踏莲台。作者简介:
屠隆,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之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哲思。屠隆的《补陀十二景诗》更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诗句解析:
- “黄如金屑软如苔”:这句形容金沙的颜色如同黄金一般闪耀,质地柔软细腻,如同苔藓一般珍贵。通过这种对比,诗人突出了金沙的独特美感及其稀有价值。
- “曾步空王宝筏来”:这里比喻金沙如同神仙乘坐的宝筏,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同时,也隐喻了金沙的珍贵与难得。
- “九品池中铺作地,祇疑赤脚踏莲台”:诗人将金沙铺设在九品池中,让人误以为是在赤脚踏在莲花台上。这不仅描绘了场景的华丽,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文化意义:
《补陀十二景诗》作为屠隆的代表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风景名胜,也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这些诗篇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屠隆传达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向往自然和谐的理念。历史背景: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面,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前往普陀山游览,并留下了大量赞美自然的诗作。屠隆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展开的。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在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助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艺术特点:
屠隆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解读可能。《补陀十二景诗》中的“金沙”不仅仅是指物理意义上的金沙,更多地是指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补陀胜景十二首 其七 千步金沙》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短诗,更是屠隆对人生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人的艺术成就,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