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东沙春日

风熙芳甸不生尘,瞩目山川处处新。
晴日林香花劝酒,幽溪苔软鹿随人。
闲来自听桑间曲,老去长逢海上春。
藜杖岂能寻凤阙,兰舟只合舣江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东沙春日》是明代屠大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从诗作原文、作者生平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首联:“风熙芳甸不生尘,瞩目山川处处新。”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微风拂过,草木芬芳,大地仿佛被洗净尘埃,处处展现出新的景象和活力。
  • 颔联:“晴日林香花劝酒,幽溪苔软鹿随人。”这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春天山林间的美丽景象。阳光下的花香扑鼻,小溪边苔藓柔软,鹿儿跟随在旁,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颈联:“閒来自听桑间曲,老去长逢海上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感受。他闲来无事时,常聆听悠扬的桑间曲调;随着年岁增长,他更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如同在海上度过春天。
  • 尾联:“藜杖岂能寻凤阙,兰舟只合舣江滨。”尾联透露出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他已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追求功名利禄,只能在江边垂钓,享受平静的生活。
  1. 作者介绍
  • 生平:屠大山(1500—1579),字国望,号竹墟,浙江鄞县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历任川湖总督、南京兵部侍郎等职。在政治生涯中,屠大山经历了起起伏伏,最终因战败被贬为民,此后过着隐逸的生活并创作了许多诗作。
  • 诗歌成就:虽然屠大山的诗作在当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但他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他擅长七言绝句,其作品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尽管他的部分诗作可能未能完全达到当时文人的高标准,但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朴素的语言风格仍值得后人欣赏。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和东沙春日》中,屠大山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载体。“风熙芳甸不生尘”、“晴日林香花劝酒”等诗句都以大自然的景象为背景,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 情感表达:屠大山的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到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都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探求和对美好时光的珍视。这种情感的流露使诗作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信息外,还有以下内容补充:

  1. 文化意义与传承:《和东沙春日》不仅是屠大山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

  2. 历史影响与评价:尽管屠大山的诗作在其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位诗人的作品。一些学者认为屠大山的诗作虽未达高峰,但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对生活感悟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和东沙春日》不仅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诗作,更是屠大山情感世界的直接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对于喜欢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