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上明月,兰棹香风吹。
已怯孤樽赏,况堪千里思。
佳人眷后会,载酒问前期。
兰叶才胜佩,莺啼渐满枝。
离觞百花候,新水半堤时。
回首仪鸿羽,劳歌芳桂词。
珠江春夜别黎惟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珠江春夜别黎惟仁》是明代区大相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明代岭南文学的风采,还通过对春江明月、兰棹香气等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情感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渴望。
《珠江春夜别黎惟仁》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该诗歌为五言排律,这种形式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作品中较为流行,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造诣和对传统格律的掌握。同时,这首诗的结构也遵循了五言律诗的格式,包括八句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共四对偶句,使得整首诗歌节奏和谐,音韵悦耳。
诗歌内容上,《珠江春夜别黎惟仁》通过对春夜美景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表达,传达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诗中“春江上明月”、“蘭棹香風吹”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伤。特别是“已怯孤樽赏,况堪千里思”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远方佳人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自己因距离而产生的无力感和无奈。
从文化背景和历史角度来看,《珠江春夜别黎惟仁》的创作背景也值得一提。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转型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通过诗歌来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珠江春夜别黎惟仁》作为区大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尤其是文人对友情和爱情的深刻感悟。
《珠江春夜别黎惟仁》不仅是区大相个人文学才华的展现,也是明代岭南地区文学传统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深入了解明代的诗歌艺术,还能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