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尝吴粳

新粳粲如玉,远漕来中吴。
初尝爱精凿,想出官田租。
我本东皋民,少年习耕锄。
霜天万穗熟,恣啄从饥乌。
日暮刈穫归,妻孥共欢呼。
茅屋夜舂急,风雨江村孤。
晨炊满家香,荐以出网鲈。
如今幸蒙恩,遨游在南都。
门前半区田,别来想已芜。
长年盗寸廪,补报一事无。
投匕忽叹息,饱食惭农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京师尝吴粳”是一首由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丰收景象和诗人的个人感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态和个人情感的微妙交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高启,字季迪,号槎轩,生于明洪武初年,祖籍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是一位元明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后人誉为元明之间的大家。
  2. 诗作原文:《京师尝吴粳》全诗如下:
    新粇粲如玉,远漕来中吴。
    初尝爱精凿,想出官田租。
    我本东皋民,少年习耕锄。
    霜天万穗熟,恣啄从饥乌。
    日暮刈获归,妻孥共欢呼。
    茅屋夜舂急,风雨江村孤。
    晨炊满家香,荐以出网鲈。
    如今幸蒙恩,遨游在南都。
    门前半区田,别来想已芜。
    长年盗寸廪,补报一事无。
    投匕忽叹息,饱食惭农夫。
  3. 内容解析:首句“新粇粲如玉”描绘了新稻米晶莹剔透如同玉石一般,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接着,“远漕来中吴”表明这些稻米是从远方运输而来,中吴地区是其主要产地之一。诗人通过对稻米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特产的骄傲。
    接下来的句子“初尝爱精凿,想出官田租”反映了诗人早年在田间劳作时的情景。这里的“初尝”意味着初次品尝,“爱精凿”可能指的是对耕作的细致与认真态度。而“想出官田租”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官府租税的某种复杂感受。
    诗中的“我本东皋民,少年习耕锄”表现了诗人出身于普通农家,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学习耕作。这句诗揭示了诗人从小生长的背景以及他对农耕生活的熟悉和热爱。
    “霜天万穗熟,恣啄从饥乌”描述了霜降时节稻田中成熟的稻谷吸引了鸟儿前来觅食,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农田画面。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述,也隐喻着农民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随后的“日暮刈获归,妻孥共欢呼”则是描述一天劳作结束回家的场景,家人的团聚和分享收获的喜悦,反映出家庭的幸福和谐。
    “茅屋夜舂急,风雨江村孤”则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忙于家中事务的情形,尽管风雨交加,但依然坚持工作。这里的“孤”可能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或责任感。
    “晨炊满家香,荐以出网鲈”描绘了早晨炊烟袅袅升起,一家人围坐在餐桌上享受美食的情景。鲈鱼的鲜美不仅满足了味蕾,也象征着生活的品质和家庭的温馨。
    最后两句“如今幸蒙恩,遨游在南都”表达了诗人现在得以享有朝廷恩典,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繁华的南都。这不仅展示了个人命运的转变,也映射出时代的变迁给普通人带来的机遇。
  4.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精湛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上。首先,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其次,诗人的情感真挚而细腻,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都流露出深沉的情感和人文关怀。此外,诗的结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从开篇的自然描写到结尾的个人感慨,构成了完整的叙事框架。

《京师尝吴粳》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田园诗,它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