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分司次壁间双江险韵

宦辙相拘困网罗,驱驰疲骨欲成瘥。
邑迎人吏喧乡駃,野供行厨荐海螺。
狂咏正逢情放处,看山其奈兴阑何。
敢言扬激消公事,满眼侵人荆棘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罗源分司次壁间双江险韵》是明代诗人陆铨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绘了诗人在公务繁忙中,感受到官场束缚与辛劳,以及他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陆铨是明代的一位官员,字选之,号石溪,浙江鄞县人。陆铨于嘉靖二年进士及第,曾任刑部主事等职,后因争大礼而遭廷杖,最终官至广东右布政使。他的创作多反映了其官场生涯的酸甜苦辣。
  1. 诗句原文
  • “宦辙相拘困网罗,驱驰疲骨欲成瘥。”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中奔波劳累,身体疲惫如同将要痊愈的疾病,形象地描绘出官员的艰辛生活。
  • “邑迎人吏喧乡駃,野供行厨荐海螺。”则展现了地方官员接待来访者时的热闹场景,以及民间对官府提供的海味菜肴的喜爱。
  1. 诗歌主题
  • 《罗源分司次壁间双江险韵》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诗人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明代官场的某些现实情况。
  1. 艺术手法
  • 陆铨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官场比作“宦辙相拘”的网络,将自然景观描绘为“双江险韵”,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阶段,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尖锐化,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面临着这样的社会环境。陆铨作为一位经历过朝政斗争的官员,其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批判性思考,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普遍现象。
  1. 文化意义
  • 《罗源分司次壁间双江险韵》不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政治文化和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

《罗源分司次壁间双江险韵》是明代诗人陆铨的一首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境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明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精神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