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清宫

青鸟曾传海外书,瀛洲消息近何如。
烧丹既悟神仙诀,避地何妨水竹居。
石子种来都化玉,药苗分出半登蔬。
天坛月冷秋如水,夜夜吟风起步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清宫》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明代诗人陆宗学创作。此诗不仅在文学形式上展示了诗人深厚的诗歌技巧和审美追求,更在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方面展现了其深邃的意境和哲理思考,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及哲学的重要资料。

从文本结构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遵循了传统的七言律诗格式,每两句为一联,共八句构成全篇。这种严格的格律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与传唱。同时,每句七个字,音韵和谐,有助于体现诗人对语言音乐性的重视。

从主题内容来看,《天清宫》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来隐喻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规律。诗中“青鸟曾传海外书,瀛洲消息近何如”表达了对于远方世界的渴望以及对未知的探索精神。“烧丹既悟神仙诀,避地何妨水竹居”则反映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生活状态的追求,同时也隐含了对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寻求内心平静的生活哲学的认可。

从艺术手法来看,陆宗学的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用“石子种来都化玉”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用“药苗分出半登蔬”暗示生命的短暂和生活的简朴。这种艺术手段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天清宫》创作于明代,那时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氛围、政治背景、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塑造了这首诗的主题和风格。陆宗学作为一位深受儒家影响且具有深厚道家思想修养的诗人,他的作品中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追求。此外,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

《天清宫》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源。通过对这首诗及其时代背景的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深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变迁的深刻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