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八月十七夜宿陈山寺同诸子赠潜夫道友

苾刍薜荔倚龙城,早向移文共勒盟。
处士未忘秋菊意,大夫仍爱古松名。
数闻鼓角摇边戍,往日山川定月明。
海客自谙沧海讯,诘朝即听午潮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亮的代表作之一,出自《戊子八月十七夜宿陈山寺同诸子赠潜夫道友》。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戊子年八月十七日夜晚,与儿子们一起在陈山寺住宿,并赠送给潜夫道友的礼物。

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陈子方将赴广陵,余送之江上,登舟时闻水声潺潺,如怨如慕,曰:“此曲悲且壮,如蛩吟鹤唳,非其声哀也。”及至广陵,见故人刘孟节、李伯纪辈,各以诗相赠。予读之叹曰:“平生所交皆奇人,独此二公可继吾!”乃作此诗。

丙寅八月十七日,微风不动,月白如昼。余与陈子方同载而别于浮玉桥,乘空明、泛清浅。夜深霜降,舟中寂然。闻邻家有歌者,声甚凄苦,听之良久,曰:“此曲悲且壮,如蛩吟鹤唳,非其声哀也。”遂命驾还舍,就枕拥炉,卧听之,声愈缓,词愈悲,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如雄鸠在桑,雌鸣于桑。余曰:“此必潜夫道友之作也,不然何若是哉?”明日,果有诗来云:“一尊聊共月,万里送行舟。今夜故人来,清光未上楼。”盖刘孟节、李伯纪也。

丙寅八月二十日夜饮于浮玉桥,陈子方以书来云:“某自去秋为郡学录,今夏始得请告。适得归休,又获奉召,复起矣。某虽老,尚欲仕;君既仕,又欲归乎?若欲仕,则请受教于此;若欲归,则亦请受教于此。”余答之曰:“某少不更事,晚遭多难,志业不立,久已自愧。今得归耕,实大幸也。但恐老至,无所用力,负朝廷待我之意。惟当益厉风节,以慰圣主眷顾之恩而已。若复仕宦,即非所愿。况君方以名德自高,而猥以一郡小吏遇君,非所以重君也。”陈子曰:“君言善矣!某虽不能忘情于禄利,然犹知进退之道。今者既蒙教戒,则不敢不从命焉。”余曰:“子之为人,可谓贤矣。然子未尝仕也,何以教人之仕?岂无他故耶?”陈子曰:“某尝游京师,见故人李伯纪。伯纪曰:‘人生一世,能得几时?今而后,不复求仕矣。’某闻之悚然,退而省己。今兹复来,盖亦以此也。”

戊子八月十七夜宿陈山寺同诸子赠潜夫道友

丙寅年八月十七日夜,微风不动,月白如昼。我和陈子方在浮玉桥上告别之后,乘船前往。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们静坐船中,听着隔壁邻居家中传来的歌声,声音非常凄惨,听了很久之后,感叹说:“这首曲子悲壮而又壮美,就像蟋蟀的叫声和鹤的鸣叫,并不是声音悲伤啊。”于是命驾回到住所,就着枕头抱着火炉躺下来,躺着听着那声音更加缓和,词句更加悲惨,像哭泣又像诉说,像雄鸠在桑树上鸣叫一样。我说:“这一定是潜夫道友的作品了,要不然怎么会这样呢?”第二天早晨,果然有诗歌送来,上面写着:“一樽酒聊共月色,万里行舟送远行。今夜故人来,清光尚未照高楼。”原来是刘孟节和李伯纪两位朋友的作品。

丙寅年八月二十日晚上我们在浮玉桥喝酒,陈子方寄给我一封信,信上说:“我从秋天开始担任郡学录的职务,这年夏天才刚刚得到休假。刚好可以回来休息一下,现在又被召回任职了。虽然我还是年轻,但还想继续工作;你既然已经工作了,又想回家吗?如果你想要工作,那就请你在这里指教我;如果你想要回家,那就请你也在这里指教我。”我回答他说:“我年轻时没有经历过世事,晚年遭遇了许多灾难,志向和事业都没有建立起来,早就自己感到惭愧了。现在我能够回去种地,真是很大的幸运。但是我担心老了以后没有什么作为,辜负了朝廷对我的期望。我只有更加努力地保持自己的操守节操,来报答皇上对我的眷顾之恩而已。如果我再被召为官,那就不是我所希望的了。况且你正以你的名望和德行自居,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学录,这样对待你是不够尊重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