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

骑马京城春,久矣弃鞭策。
甘心曳筇竹,扶持常助力。
步屧得平稳,随身共游息。
夙怀冰雪操,文彩炯然出。
岂无灵寿杖,优老荣禄食。
刻鸠仍虑饐,宠赐临几席。
遂令衰朽资,无意乞骸骨。
何如知几士,逍遥在衢陌。
世路渐艰险,老境亦遄疾。
与尔且从容,免为物所役。
向来经行处,风雨长荆棘。
出门今不远,携以慰朝夕。
相从憩松涧,暂放枕藓石。
虽知有此能,寂寂倚空壁。
摩娑惜良材,造化閟灵物。
用舍自有时,散逸兴何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安的《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是一首表现陶安对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诗歌。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简要介绍:

  1. 诗歌原文
    骑马京城春,久矣弃鞭策。
    甘心曳筇竹,扶持常助力。
    步屧得平稳,随身共游息。
    夙怀冰雪操,文彩炯然出。
    岂无灵寿杖,优老荣禄食。
    刻鸠仍虑饐,宠赐临几席。
    遂令衰朽资,无意乞骸骨。
    何如知几士,逍遥在衢陌。

  2. 诗词鉴赏

  • 情感表达:《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表达了作者陶安对于生活的淡泊与从容。尽管身处繁华的京城之中,陶安却选择放弃奢华与名利,选择了一种更为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这种态度反映了一种超脱物欲的生活哲学,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 艺术手法:陶安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竹子成为了他的象征,通过“甘心曳筇竹”这一行为,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竹子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刻鸠仍虑饐”,则用鸠鸟的寓意来比喻自己虽年迈但依然保持着警惕和健康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态度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 主题思想:《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由。通过这样的诗歌,陶安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鼓励人们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自我,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1. 文学背景
  • 元末明初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混乱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感到前途渺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安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 陶安本人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折射出那个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1. 艺术价值
  • 语言风格:陶安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用词造句,能够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甘心曳筇竹,扶持常助力”,简洁的表述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 意象运用:在《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中,竹子作为一种象征,不仅代表了诗人的生活方式,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竹子的生长特性,如“步屧得平稳,随身共游息”,也被诗人巧妙地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 社会影响
  • 陶安的《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墨客的赞誉,也成为了后世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本。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了解明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 此外,陶安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创作,也启发了许多现代人对于生活态度的思考。这种深远的影响使得《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传承千年的智慧与启示。

陶安的《次云观尊师竹杖诗韵》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与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