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落亦复好,青青将若何。
受人怜不久,当路折偏多。
艳节成虚往,严霜幸未过。
金城旧栽处,流涕怨蹉跎。
病柳
介绍
《病柳》是一首由诗人陈恭尹创作的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及个人命运的感慨。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诗歌原文:《病柳》是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的作品。原文如下:“黄落亦复好,青青将若何。受人怜不久,当路折偏多。艳节成虚往,严霜幸未过。金城旧栽处,流涕怨蹉跎。”
作者介绍: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广东顺德县人,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在抗清志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自然景观,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内容解读:《病柳》通过“病柳”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的“黄落”指秋天的落叶,象征着生命的衰败与凋零;“青青”则是指柳树的新叶,寓意着生命的新生与希望。诗人通过对比“黄落”和“青青”,表达了对短暂生命和美好事物无法长久保持的感叹。同时,“受人怜不久,当路折偏多”反映了诗人在社会中遭遇的困境和不幸,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最后两句“艳节成虚往,严霜幸未过”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尽管现实环境严酷,但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轻易放弃。
历史背景与影响:陈恭尹生活的年代正值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这一时期战乱频发,国家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恭尹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病柳》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病柳》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手法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成为了陈恭尹诗歌作品中的瑰宝。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陈恭尹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展示了他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独到见解。通过对《病柳》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陈恭尹的诗歌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病柳》是陈恭尹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