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八首 其三

陆生居吴中,郁为当世师。
吐言如洪钟,奋翼比长离。
声华绍父祖,出处关兴衰。
戴渊投剑日,周处剌蛟时。
自非君子者,斯人焉取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遇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其中包括“其三”。下面将详细介绍《感遇十八首其三》:

  1. 作者简介:陈子昂,字伯玉,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 作品背景:《感遇十八首》是陈子昂借咏物叙事抒写作者的感慨与不平之作,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的批判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组诗作于公元695年左右,时值陈子昂担任麟台正字之职,因应时代需求,陈子昂积极投身于政治变革之中,却遭遇了复杂的官场斗争和激烈的政治压力。

  3. 主题思想:《感遇十八首其三》通过边疆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无辜人民的深深同情。《苍苍丁零塞》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而“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则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环境的恶劣。诗人还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如“曾以事匈奴”、“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这些历史事件暗示了战争的频繁和激烈,以及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4. 情感表达:《感遇十八首其三》中,诗人通过对战场残骸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于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的同情。“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一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悯与愤懑,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感遇十八首其三》不仅体现了陈子昂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也是了解唐代社会和政治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这首诗,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时代的深切关怀和个人理想抱负的坚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