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东阪步还

春光半落甲兵中。
天子恨匆匆。
愧不书生戎马,一剑倚崆同。
长中酒,卧溪风。
海棠红。
父书未读,事君无路,转眼成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诉衷情 东阪步还》是明末清初陈洪绶创作的一首词

此首词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面将对这首词的内容、主题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陈洪绶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明朝末年战乱频繁,国势岌岌可危。他目睹了国家衰败和民生凋敝的现状,因此他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不满。
  • 个人经历:陈洪绶本人曾入云门寺为僧,后又还俗,以卖画为生。这种多变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矛盾有着更直观的感受,这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1. 作品原文
    春光半落甲兵中。天子恨匆匆。愧不书生戎马,一剑倚崆同。
    长中酒,卧溪风。海棠红。父书未读,事君无路,转眼成翁。
  2.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在这首词中,陈洪绶用“春光半落甲兵中”来描绘国家的不幸和时代的悲哀,而“天子恨匆匆”则直接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忧虑。
  • 语言风格:词中的语言朴实而不失华丽,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乏民间的质朴。这种风格使得词作既具有文学性,又易于让读者产生共鸣。
  • 意象运用:词中的“一剑倚崆同”、“长中酒,卧溪风”等意象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和氛围。

《诉衷情 东阪步还》不仅是陈洪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动荡不安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词的解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