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梅庵太守园亭

归来林下自仙流,结构茅亭事事幽。
二顷稻田春遍种,一区蔬圃熟堪收。
瓮头酒美临池酌,花下诗成与客酬。
此外红尘都不到,何妨山水恣夷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李梅庵太守园亭》是明代诗人陈维裕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维裕,字子昂,号云台山人,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风格清新雅致,富有哲理性。其诗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内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词原文
    归来林下自仙流,结构茅亭事事幽。
    二顷稻田春遍种,一区蔬圃熟堪收。
    瓮头酒美临池酌,花下诗成与客酬。
    此外红尘都不到,何妨山水恣夷犹。

  2. 作品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题李梅庵太守园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园林中的自然景象。首两句“归来林下自仙流,结构茅亭事事幽”描写了作者回归山林后的恬淡生活状态,以及他在茅亭中感受到的宁静与和谐,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
  • 农业生活描写:第三句“二顷稻田春遍种”展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种植稻田,不仅满足了生活所需,还体现了他对大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 生活情趣展现:第四句“一区蔬圃熟堪收”则表现了园亭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品味。蔬菜园里成熟的蔬果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满足。
  • 人际交往描写:后三句“瓮头酒美临池酌,花下诗成与客酬”反映了园亭主人与朋友们在酒桌和花下吟诗作对的愉悦时光,展现了一种文人墨客间的深厚情谊。
  • 隐逸生活态度:最后两句“此外红尘都不到,何妨山水恣夷犹”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他宁愿远离尘嚣,享受山水间的自由与宁静。
  1. 写作背景
  • 《题李梅庵太守园亭》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作为一位生活在明朝的诗人,陈维裕可能曾在官场沉浮多年后选择退隐,隐居于李梅庵的园亭之中。在这段隐居生活中,他有机会亲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自己情感和志趣的诗作。
  1. 作品鉴赏
  • 语言特色:《题李梅庵太守园亭》的语言简洁而优美,充满了诗意。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归来林下自仙流”中的“仙流”,既形容了诗人归隐后的心境,也赋予了园林以神秘色彩;再如“瓮头酒美临池酌”,用“瓮头酒”暗喻清醇的生活,与“临池酌”的动作相映成趣,增添了诗中的意境之美。
  • 思想内涵:除了艺术上的精湛,《题李梅庵太守园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远离尘嚣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题李梅庵太守园亭》是一首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田园诗,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也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