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菊会

馀花留醉客,缺月到疏梧。
我老真违世,人生各有徒。
交游今日少,宇宙此亭孤。
惯得趋时理,千金买一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菊会”是明代诗人陈献章所作,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世态的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后菊会”:

  1. 作者背景
  • 基本信息: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学者。他的居所位于白沙里,因此后世尊称他为“白沙先生”。
  • 创作时期:陈献章的创作生涯主要集中在其中年之后,这一时期是他思想成熟和哲学探索的黄金阶段。在正统十二年,他已经两次参加礼部考试均未能成功,但并未因此放弃,反而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
  1. 诗作内容
  • 诗意表达:“后菊会”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以“馀花留醉客,缺月到疏梧”开篇,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秋夜赏菊的画面,而“我老真违世,人生各有徒”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 哲理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而不是随波逐流。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学影响
  • 艺术成就:作为一首典型的明代诗歌,“后菊会”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陈献章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历史价值:“后菊会”不仅是陈献章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貌。

“后菊会”不仅是陈献章个人创作的佳作,也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对于喜爱文学的人来说,深入研究和欣赏“后菊会”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深层含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