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谒余忠宣公祠

高城枕江澨,名山蟠大龙。
巍巍豳国祠,凛凛忠义风。
公昔擢第日,名声已沨沨。
字牧与持宪,到处苏民痌。
迨兹镇舒郡,适值元历终。
贼骑四郊合,敌舟三面攻。
中流屹砥柱,欲障狂澜东。
训练疮痍民,尽为貔虎雄。
射蛟斩鲸鲵,跃马凌烟虹。
七年穷智略,百战多殊功。
岂徒淮海蔽,再期颓运隆。
外援苦断绝,内储亦虚空。
孤城如片雪,置在洪炉中。
力竭继亦死,全家俱徇忠。
更有偏禆士,感恩多委躬。
只今清水塘,血染荷花红。
大节昭白日,芳名耀苍穹。
幸逢圣明代,追赠昭无穷。
有司洁时祀,应与睢阳同。
我来拜遗像,企仰犹华嵩。
题诗柏台上,感激摅素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安庆谒余忠宣公祠》是明代诗人童冀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余忠宣公祠的壮丽景象以及人们对其的敬仰之情,展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人们心中的忠诚与信仰。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诗作创作于明朝末年,当时社会政治局势动荡,民间起义不断,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余忠宣公祠作为纪念一位忠诚官员和军事将领的地方,其修建和祭祀活动往往伴随着对过往英雄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期望。
  • 文学地位: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追求。诗人通过对祠堂的描绘,传递了一种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1. 诗歌内容
  • 祠堂描写:诗中对余忠宣公祠的建筑风格、规模和装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展现了祠堂在视觉上的宏伟壮观,以及它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祠堂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去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诗中的感慨和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
  1. 艺术特色
  • 形象塑造: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祠堂的形象栩栩如生。这些形象化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成为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
  • 情感传达:诗歌通过抒情的方式,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描述,更是对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的思考。
  1. 社会影响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安庆谒余忠宣公祠》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末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 文化传承: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深远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被后人所传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阅读建议
  • 历史背景了解:在阅读《安庆谒余忠宣公祠》之前,读者应当了解明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尤其是关于余忠宣公祠的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 艺术欣赏:诗歌的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研究古典文学的重要作品。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可以尝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以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安庆谒余忠宣公祠》不仅是明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不仅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情感,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益的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