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涌泉寺访僧不值

万石冈头紫翠围,白云㳅水护柴扉。
石炉火冷僧初定,野径苔荒客到稀。
绕砌山泉浮潋滟,隔江云树入霏微。
我来岂是参禅者,笑倚长松看鹤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涌泉寺访僧不值》是明代诗人陈伯康创作的古诗。这首诗描绘了陈伯康到访涌泉寺却未能见到僧人的情形,体现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好奇与探寻,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万石冈头紫翠围,
    白云㳅水护柴扉。
    石炉火冷僧初定,
    野径苔荒客到稀。
    绕砌山泉浮潋滟,
    隔江云树入霏微。
    我来岂是参禅者,
    笑倚长松看鹤飞。
  2. 诗歌赏析
  • 意象描绘:《游涌泉寺访僧不值》以“万石冈头紫翠围”开篇,描绘了涌泉寺周围被郁郁葱葱的山峦环绕的景象。通过“白云㳅水护柴扉”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寺院隐逸于山水之间的情景。
  • 情感表达:“石炉火冷僧初定”透露出诗人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情感体验。而“野径苔荒客到稀”则揭示了诗人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感。
  • 哲理思考:诗中的“人来岂是参禅者”反映了诗人对于修行和人生目的的思考。他认为来访并非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升华,而是欣赏自然景色,感受生活中的闲适与宁静。
  • 艺术手法: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艺术世界。
  1. 文化背景
  • 禅宗修行:在唐代,禅宗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 文人雅集:唐代文人经常以访道为题材,借以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陈伯康作为一名文人,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认同。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之一。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清新脱俗的意境,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历史评价:在文学史上,这首诗被认为是陈伯康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游涌泉寺访僧不值》不仅是对一个古代文人求道经历的艺术再现,更是对自然美景与心灵寄托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哲学,还能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心灵的呵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