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伯弘宗兄韵

喜共江山住,相邀不遣童。
栖迟浮世事,寂寞古人风。
步屦幽亭上,吟诗高阁中。
浊醪时慰意,岂必学陶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伯弘宗兄韵》是明代诗人陈伯康的作品,全文如下:喜共江山住,相邀不遣童。栖迟浮世事,寂寞古人风。步屦幽亭上,吟诗高阁中。浊醪时慰意,岂必学陶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共同欣赏山水之美,享受宁静时光的愉悦心情。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奉和伯弘宗兄韵》的作者是陈伯康,他的生平经历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因此很难确定他的具体年代和身份。然而,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他是一个热爱自然、追求文学艺术的人。
  2. 诗歌原文:诗中的“喜共江山住”,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一同居住在美丽的江边山景之中,共享自然之美。“相邀不遣童”则反映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不需要儿童陪伴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陪伴。
  3. 诗句赏析: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栖迟浮世事,寂寞古人风”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他们往往通过隐居山林或游历名胜来实现心灵上的解脱。“步屦幽亭上,吟诗高阁中”则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无论是漫步在幽静的亭子上,还是在高耸的楼阁中吟咏,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和谐。
  4. 文化背景:这首诗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他们在忙碌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通过对自然的亲近来实现精神的升华。这种文化背景在当时的文人中具有普遍性,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亮点。
  5. 情感表达:整首诗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种情感表达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能够让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可以看到《奉和伯弘宗兄韵》作为一首反映明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