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不学禅,谈星不谈义。
爱曲不爱音,读书不读字。
人天收不得,贤智亦为祟。
不知何因缘,偏得同臭味。
每笑儒生禅,颠倒若狂醉。
除却袁中郎,天下尽儿戏。
别石篑 其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袁宏道的《别石篑 其五》是一首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理论家袁宏道的作品。
袁宏道(1568~1610),号石公或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戏剧理论家。袁宏道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探讨人生哲理为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别石篑 其五》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感慨。
从作品的内容来看,《别石篑 其五》反映了袁宏道对社会现象的独到看法。在诗中,“学道不学禅,谈星不谈义。爱曲不爱音,读书不读字”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学问的质疑与反思。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教育体系和文人墨客行为的批判态度。同时“人天收不得,贤智亦为祟”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道德沦丧与知识分子的虚伪。这首诗通过讽刺儒家学者的伪善和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从艺术手法上看,袁宏道的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能够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别石篑 其五》中,“不知何因缘,偏得同臭味。每笑儒生禅,颠倒若狂醉”等句子,通过对儒生形象的刻画,传达了作者对传统儒家文化及文人群体的失望和不屑。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别石篑 其五》成为了明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别石篑 其五》不仅是袁宏道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更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一个文学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通过阅读《别石篑 其五》,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袁宏道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