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道中嘲宝方死心寂子三和尚

筇节楞楞过顶颅,偏衫口上系胡珠。
云中棕笠垂垂堕,正好和驴写作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盘山道中嘲宝方死心寂子三和尚》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随笔,写于乾隆元年(1736年)春天。这篇作品以作者在山东登州盘山游览时所遇三个和尚为题材,借景生情,通过与三位和尚的谈话来表现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文人、诗人和散文家。他出生于苏州,是康熙帝的孙子,他的祖父袁枚曾官至内阁学士。袁枚一生游历四方,涉猎广泛,尤其擅长散文创作,有“诗界泰斗”、“文坛怪杰”之称。

《盘山道中嘲宝方死心寂子三和尚》全文如下:

盘山道中嘲宝方死心寂子三和尚

余尝谓佛法非外求也,而不知佛之真机,亦非口耳所能闻也。
一日,适游盘山,道旁忽有一人呼曰:“和尚!”
余应之。其人遂问余曰:“汝知和尚为何物耶?”
余曰:“和尚者,出家人之通称也。”
其人又问:“和尚果何用?”
余曰:“和尚者,说法度众也。”
其人曰:“然矣!然吾见和尚,未尝得其法。吾常欲得其法,故呼诸僧。”
余曰:“和尚之法,岂可易言哉!若夫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皆有佛性,此乃佛法之广大也。若但见其形相,则谓之草木,而不悟其性灵。若只闻其名相,则谓之言语,而不达其玄旨。若但信其口耳之音,则谓之经律,而不知其义理。若但守其文字之文,则谓之经书,而无其实际。所以然者何?以其未识本性也。”
其人曰:“善哉!和尚之言,真解我心病也。”
余笑曰:“和尚之病,何足深言!吾亦知之矣。吾常以为,和尚之所以不能得其法者,皆由其未能见本性也。若能见得本性,则一切法自然在其中矣。”

这段文章中,袁枚通过与三位和尚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他认为佛法并非外在的寻求,而是内在的心灵修行。通过观察自然万物,如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能发现佛性,这是佛法的广大无边。然而,如果只是看到事物的形相,就认为它们是草木,而不领悟它们的性灵;如果只是听过它们的名称,就认为它们是言语,而不了解其中的玄旨;如果只是相信它们的声音,就认为它们是经书,而不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因此,要真正理解佛法,必须能够见到本性。

这篇文章体现了袁枚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也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