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废寺

万花丛里画楼新,玉女凭栏天上春。
明月一轮帘外冷,夜深曾照坐禅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楞严废寺》是明代诗人真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真可简介:真可是明僧,字达观,号紫柏,苏州府吴江人,俗姓沈。他十七岁出家于虎丘寺,二十岁时从讲师受具戒并参悟佛法。游历五台,至京师后,归吴重建楞严废寺。
  1. 诗歌原文及其解析
  • 诗题与背景:《楞严废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楞严废寺昔日的辉煌与衰败,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诗句解析:“万花丛里画楼新,玉女凭栏天上春。”这句诗用“万花丛里”形容楞严废寺周围繁花似锦、景色宜人,而“画楼新”则指旧时的阁楼在花海中显得格外鲜艳,如同新添的画楼一般。“玉女凭栏天上春”中的玉女象征着美好与纯洁,她凭栏远望,似乎与天上的春天相映成趣,增添了诗意和浪漫色彩。
  • 意象分析:明月一轮帘外冷,夜深曾照坐禅人。这两句诗描绘了月光下的场景,明月高悬,冷光洒满庭院,夜深之时,皎洁的月光还照耀着那些静坐打坐的人,体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1. 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 历史与文化:诗中提到“嘉兴楞严寺为长水疏经处”,表明楞严废寺曾是重要的佛教修行场所,历史上曾有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曾经辉煌的寺庙也面临着废弃的命运,直到后来被紫柏尊者重新修复。
  • 怀旧与感伤:通过对昔日辉煌与今日破败的对比,诗中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怀旧之情以及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感伤。这种怀旧和感伤的情感贯穿全篇,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对过往时光的留恋。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精炼与含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境。这种精炼与含蓄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象征与隐喻:诗人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手法,如“玉女凭栏天上春”中的玉女象征着美好与纯洁,而明月则象征着永恒与孤独。这些象征和隐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1. 诗歌的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嘉兴楞严寺为长水疏经处,后为吴尚书园亭。师矢心恢复,为诗吊之”这段描述不仅展示了楞严废寺的历史沿革,也反映了古代僧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视。
  • 社会影响:紫柏尊者的重建活动不仅是对一座古寺的修复,更是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保护。这种行为激励后人重视并保护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诗歌的审美体验
  • 视觉与听觉的享受: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诗中的“明月一轮帘外冷”和“夜深曾照坐禅人”等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美丽的夜晚之中。
  • 情感共鸣:无论是对过去的怀念,还是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诗都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情感的体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无常。

《楞严废寺》不仅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