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赵子常

西夏往来迁子去,量移今喜在长安。
梦魂尚悸关河险,足力应谙道路难。
定见相如归赵璧,不妨钟子著南冠。
春风拟作还乡伴,花满吴宫得共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赵子常》是明代诗人殷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介绍:殷奎,字子常,号白岩,明朝时期的文人。他生活在明朝中期,一个文学与政治并重的时代。在文学史上,他以诗歌见长,尤擅七言律诗,其作品多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
  • 文学成就:在艺术上造诣颇深的殷奎,不仅在诗作中表现出高超的技巧,还留下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他的诗作在明清之际享有盛名,被视为明代后期文坛上的一颗明星。
  1. 诗歌原文
  • 开篇意境:《赠赵子常》的第一句“西夏往来迁子去”,便设定了一幅广阔的历史背景图景。通过“西夏”二字,诗人不仅指涉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暗示了人物之间的交流与变迁。
  • 情感表达:“量移今喜在长安”表达了诗人对于迁徙后新生活的欣喜与满足。这里的“长安”,不仅是指古代的都城,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旅途感慨:“梦魂尚悸关河险,足力应谙道路难”则反映了诗人在迁徙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未知路途的恐惧和对艰难困苦的深刻体验。
  • 理想与现实:“定见相如归赵璧,不妨钟子著南冠”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思考。一方面,诗人期待着像相如那样的才华得以施展;另一方面,又不失为钟子那样的隐逸之士。
  1. 艺术风格
  • 律诗特色:《赠赵子常》作为七言律诗,体现了严谨的结构布局和对仗工整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强,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画面性。
  • 情感深沉:殷奎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往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盼。这种深沉的情感表现,使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
  • 意象丰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关河”、“道路”,都富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的使用,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1. 主题思想
  • 人生感悟:通过对迁徙、理想与现实的描绘,殷奎传达了一种对人生旅途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认为人生充满了变数,而如何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 文化认同:诗中对故乡的描写,以及对长安、吴宫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的自豪和认同。这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 人格追求:诗中多次提及“相如”和“钟子”,这两种身份的选择,反映了诗人对不同人生道路的探索和追求。这种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思考,也体现了诗人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执着追求。
  1. 文学价值
  • 时代反映:作为明朝中叶的作品,《赠赵子常》不仅记录了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也反映了文人的思想动态和文化取向。
  • 文化传承: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引用和借鉴,这首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
  • 艺术启迪: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技巧上的启示。它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赠赵子常》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人心态和社会生活,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解明朝中叶文化的窗口。对于喜欢中国古代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这首诗不仅能增加知识储备,也能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