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喜雨

关陜连年苦旱灾,春田如石垦难开。
十雨直教一雨足,二月欲尽三月来。
菜甲充肠回饿莩,麦苗满眼发枯荄。
先生共喜夜不寐,饱饭终年不用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日喜雨》是明代诗人殷奎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姓名及生平:殷奎,字孝章,号强斋,明苏州府昆山人,少时从杨维桢习《春秋》,博学精审,勤于纂述。洪武初曾任咸阳教谕后因念母致疾而卒。
  • 作品特点:殷奎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其诗风清丽,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此诗即是如此。
  1. 诗词原文
  • 首联:”关陜连年苦旱灾,春田如石垦难开。”
  • 颔联:”十雨直教一雨足,二月欲尽三月来。”
  • 颈联:”菜甲充肠回饿莩,麦苗满眼发枯荄。”
  • 尾联:”先生共喜夜不寐,饱饭终年不用猜。”
  1. 诗歌鉴赏
  • 意境营造:《清明日喜雨》通过描绘春雨带来的生机和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向往。
  • 情感表达:诗中的“先生共喜夜不寐”,反映了诗人与同僚共同庆祝春雨的喜悦,体现了文人间的相互理解和共鸣。
  • 艺术技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通过对春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历史背景
  • 明代环境:明代初期,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民生凋敝,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矛盾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往往承载着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 干旱问题:诗中提及的“关陜连年苦旱灾”反映了当时中国西部地区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春雨的降临对于缓解旱情、恢复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此诗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 后世评价:历代以来,许多学者和读者对《清明日喜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明代诗歌的佳作,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情感。

《清明日喜雨》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明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