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得昆腔合凤箫。
香喉啭处逐风飘。
只愁地僻无人听,移向苏堤第一桥。
竹枝 其六 西湖竹枝(壬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枝·其六·西湖竹枝》是元末明初诗人徐士俊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徐士俊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和当地风情。下面对《竹枝·其六·西湖竹枝》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徐士俊,字子高,号西樵,明代中期文学家。他在元末明初活跃于文坛,以诗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他所描述的景象。
诗意解析:诗中的“度得昆腔合凤箫”可能指的是使用昆腔音乐伴奏,使得音乐与歌声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既优雅又动人的音乐氛围。而“香喉啭处逐风飘”则形象地描绘了声音随着风的吹拂四处飘扬的情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愁地僻无人听”表达了诗人对作品可能不被理解的担忧。最后,“移向苏堤第一桥”则表明诗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西湖的美。
文化背景:《竹枝·其六·西湖竹枝》创作于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那时的元代已逐渐走向衰落,明朝正逐渐崛起。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诗歌不仅是文人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记录时代、反映社会变革的手段。徐士俊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竹枝·其六·西湖竹枝》不仅是徐士俊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文人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