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南原邦伯二首 其二

璞玉藉雕琢,硎金赖镕铸。
居然失良工,宁免废弃惧。
秋江浩无梁,深山昼多雾。
欲从不可得,徘徊自朝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李南原邦伯二首·其二》是一首明代诗人徐阶创作的古诗。此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展现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如下:

  1. 作者简介
  • 徐阶(1507年-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明朝大臣、文学家。他的仕途经历丰富,官至内阁首辅,为明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诗词为主,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其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
  1. 诗句原文
    璞玉藉雕琢,硎金赖镕铸。居然失良工,宁免废弃惧。秋江浩无梁,深山昼多雾。欲从不可得,徘徊自朝暮。

  2. 诗歌内容解析

  • 璞玉与锋芒:诗人将友人比作未经过雕琢的璞玉,意指其内在价值尚未被外界完全发掘。同时指出,虽然友人如同未经打磨的刀刃,需要经过磨砺才能展现出锋利的一面,但这样的过程难免伴随着风险和挑战。
  • 环境描写:通过“秋江浩无梁”和“深山昼多雾”,描绘了一幅秋天江水宽广、没有桥梁可过的景象,以及深山清晨雾气缭绕、道路难辨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未来道路的迷茫与担忧。
  • 内心挣扎与无奈:“欲从不可得,徘徊自朝暮”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渴望帮助友人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又因为现实的困难和无奈而感到无力。这种情感深刻反映了当时文人面对社会现实时的无力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送李南原邦伯二首·其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隐喻诗人对友人命运的担忧。
  • 语言优美:全诗用词考究,意象生动,如“秋江浩无梁”中的“秋江”和“浩”字的运用,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 象征意义:诗中的“璞玉”和“锋芒”象征着友人的才华和潜力,而“秋江”和“深山”则象征着人生的艰难和无常。

《送李南原邦伯二首·其二》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美学价值的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华,还能体会到诗人对于人生、友情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