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缥缈峰小憩西湖寺

历尽嵚崎马倦行,长松迎路寺门平。
生蔬荐雨僧斋薄,寒榻眠云客思清。
龙藏护深高阁净,佛灯光遍小池明。
西来为访灵仙迹,并与禅家结晚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下缥缈峰小憩西湖寺》是明代诗人徐祯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徐祯卿,字昌谷,又字昌国,号倩轩,明代文学家、官员,与高启、杨基、宋濂齐名,合称“明初四杰”。其诗作风格清新秀丽,语言典雅流畅,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其喜爱山水田园题材,在明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原文
    历尽嵚崎马倦行,长松迎路寺门平。
    生蔬荐雨僧斋薄,寒榻眠云客思清。
    龙藏护深高阁净,佛灯光遍小池明。

  2. 诗歌赏析

  • 首联解读:诗人骑马历经险峻的山岭,感到疲惫后在寺庙门前的长松下稍作歇息。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旅途劳顿后的宁静景象。
  • 颔联解读:僧人以素食招待诗人,简陋却充满诚意;诗人则在冷清的禅房中休息,心境平和。这两句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 颈联解读:高耸的龙藏寺塔和明亮的佛光照亮了整个池塘,营造出一种祥和而庄严的氛围。
  • 尾联解读:诗人在清凉的竹院中度过半日时光,感受到了超脱世俗的闲适。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下缥缈峰小憩西湖寺》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和禅宗修行的向往。
  •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产生共鸣。
  • 音韵和谐:全诗押韵严谨,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创作背景
  • 根据文献记载,徐祯卿在一次旅行中经过一座山峰,因疲劳而选择在此地休息。在休息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僧人,并被邀请到寺庙中用斋。这次经历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表达对自然美景和心灵宁静之向往的作品。
  1. 文化内涵
  • 《下缥缈峰小憩西湖寺》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追求内心平静、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信仰。同时,诗中的景物如长松、高阁、方池等也富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坚韧不拔、清净无染的人生哲学。
  1. 历史价值
  • 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下缥缈峰小憩西湖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研究明代文人生活状态、社会风貌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思考。

《下缥缈峰小憩西湖寺》以其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明代诗歌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明代诗人徐祯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还可以深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