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山书院图

绛山高峨峨,绛水流汤汤。
山水出雄固,城池建封疆。
万家烟树迷,屋宇连垣墙。
鸡犬自鸣吠,风俗多淳良。
爰有读书院,轮奂居中央。
青衿日济济,探讨攻文章。
岂惟惜一馀,亦乃明五常。
规模似邹鲁,时世逢虞唐。
学成致登用,高步纡岩廊。
而君昔此游,别来岁己长。
丹青写其图,以慰心遑遑。
怀土众所同,伟哉重义方。
作诗为赞美,攸久期播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绛山书院图》是明代诗人徐庸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绛山书院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读书人生活状态的羡慕。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明代诗人徐庸,字用理,吴郡(今苏州市)人。他采辑永乐正统之间各家诗人著作,编成《湖海耆英集》十二卷。在《绛山书院图》中,徐庸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充满文化气息的画面。诗中描述了绛山书院的规模和环境,以及读书人的日常生活。

  2. 诗句赏析:这首诗以“绛山高峨峨,绛水流汤汤”开头,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描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接着,诗人详细描写了书院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环境,如“万家烟树迷,屋宇连垣墙”、“青衿日济济,探讨攻文章”,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书院的宏伟,也表达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最后两句“岂惟惜一馀,亦乃明五常”则是对书院教育意义的肯定,强调教育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3. 文化意义:此诗不仅展现了古代书院的教学场景,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人文环境的融合,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学术氛围,即在自然的熏陶下,人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绛山书院图》作为一首描绘古代书院风貌的诗歌,不仅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读者,也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教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也是对后代读者的一种启迪,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知识的充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