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杜先生中秋对月诗

清光何处好,此夕忆长安。
四达银桥外,群仙碧汉端。
更深莲炬远,歌罢桂浆寒。
犹谓虾蟆影,无如往岁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杜先生中秋对月诗》是明代诗人徐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威是明朝的文学家,其生平不详,但从诗作来看,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 诗作原文
  • 《和杜先生中秋对月诗》的原文如下:“清光何处好,此夕忆长安。四达银桥外,群仙碧汉端。更深莲炬远,歌罢桂浆寒。犹谓虾蟆影,无如往岁团。”
  1. 作品赏析
  • 《和杜先生中秋对月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四达银桥外”等描写,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中秋夜晚的美丽景色,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
  •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同时,诗人通过对月亮、群仙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审美观。
  1. 创作背景
  • 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与友人共赏明月,共同吟咏诗句,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创作背景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得诗歌更具有了时代和文化的内涵。
  1. 名家点评
  • 在后世的文人墨客中,徐威的这首《和杜先生中秋对月诗》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许多文人学者对其诗风、技巧、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
  1. 轶事典故
  • 关于《和杜先生中秋对月诗》的传说或故事,目前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作为明朝的一首经典之作,这首诗无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1. 作品评价
  • 在当代文学史上,徐威的《和杜先生中秋对月诗》被广泛认为是明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不仅是对传统中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反映和表达。

《和杜先生中秋对月诗》不仅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明朝诗歌的特色,更在内容上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