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华山观昆明池

阴阴松柏隐香台,的的晴波万顷回。
仙掌远从西岳出,神池忽似上林开。
镜中斜日摇金刹,天外飞霞送酒杯。
共忆楼船曾赐宴,新诗不数汉臣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太华山观昆明池》是明代诗人徐中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徐中行,字子舆,号龙湾,浙江长兴人,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西左布政使等职,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并称“后七子”,有《青萝集》和《天目山人集》。他的文学成就在明代颇为显著。
  • 他的诗歌创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志趣,其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1. 诗作原文
    阴阴松柏隐香台,的的晴波万顷回。
    仙掌远从西岳出,神池忽似上林开。
    镜中斜日摇金刹,天外飞霞送酒杯。
    共忆楼船曾赐宴,新诗不数汉臣才。

  2. 诗歌内容解析

  • 描写自然景观:诗中对太华山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如“阴阴松柏隐香台”形容山间树木繁茂,香气四溢;“的的晴波万顷回”则表达了太华山脚下波澜壮阔的水面景象。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画卷。
  • 象征与隐喻:诗中的“神池忽似上林开”以及“镜中斜日摇金刹”,都暗示了太华山的雄伟与神秘。这种用自然景观来象征人物或情感的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例如,“神池忽似上林开”可能暗喻着太华山如同仙境一般,引人遐想。
  • 历史与传说的融入:“共忆楼船曾赐宴”,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上某种辉煌时刻的回忆,可能是皇帝赐予宴会的情景,也可能是诗人自己曾经享受过的荣誉时刻。这种历史的回顾不仅增添了诗句的情感色彩,还体现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怀念和感慨。
  • 文化内涵的象征:诗歌末尾提到的“新诗不数汉臣才”,可能指的是汉代文人的才华横溢,而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超越古人,成为后世瞩目的佳作。这种表达方式既显示了诗人的文化自信,也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
  1. 艺术风格特点
  • 意象的运用:在这首诗中,意象被巧妙地运用于描绘太华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记忆。比如通过对太华山脚下的“晴波”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水波粼粼、生机勃勃的景象。
  • 语言的精炼:徐中行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如“阳波万顷回”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太华山的壮阔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情感的表达:徐中行的诗歌情感真挚而深沉。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太华山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记忆,展现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于国家历史的敬仰之情。

《登太华山观昆明池》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赞誉,更因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成为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