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隐逸诗 其二 其二 徐孺子

刑人弄神器,汉道日将覆。
群贤抗大义,机露身先戮。
矫矫南州士,云卧匡山曲。
高鸿眷青冥,潜虬媚幽独。
朅来世可遗,力耕食自足。
四海吊黄公,千里刍一束。
下榻走陈侯,身尊道不辱。
缅邈有斯人,千古仰高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隐逸诗 其二 徐孺子》是明朝孙一元的作品,通过描绘群贤抗大义、矫矫南州士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汉末乱世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生平:孙一元(1496年—1570年),字元瑞,号无垢居士,明代文学家,著有《三隐逸诗》《东山文集》等文学作品。
  • 时代背景:孙一元生活在明代中后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1. 作品原文
    刑人弄神器,
    汉道日将覆。
    群贤抗大义,
    机露身先戮。
    矫矫南州士,
    云卧匡山曲。
    高鸿眷青冥,
    潜虬媚幽独。
    朅来世可遗,
    力耕食自足。
    四海吊黄公,
    千里刍一束

  2. 诗歌赏析

  • 社会背景:诗中的“刑人弄神器”可能是指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等人利用儒家学说进行政治改革,但最终导致了“汉道日将覆”的政治危机,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 人物形象:诗中的“群贤”象征着那些坚守道义、不为权势所动的知识分子,他们“抗大义”的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而“矫矫南州士”则描绘了这些士人的形象,他们如同高飞的鸿雁,向往自由和独立的生活。
  • 自然意象:“云卧匡山曲”和“潜虬媚幽独”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自由的向往。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形式,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情感共鸣。
  • 现实关怀:诗的结尾“四海吊黄公,千里刍一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的关心。他希望人们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表面的文字描述,直达人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诗人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艺术世界。
  • 语言精炼: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采,每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流畅且富有节奏感。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三隐逸诗·其二·徐孺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明初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 后世影响:孙一元的诗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在作品中借鉴了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表达方式。
  1. 相关研究
  • 学术讨论:关于《三隐逸诗·其二·徐孺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等方面。学者们探讨了诗歌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 文化价值:研究还涉及到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对《三隐逸诗·其二·徐孺子》的介绍,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蕴含着深邃的意义。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孙一元通过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人文精神的弘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