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杂兴十首 其二

六籍聊遮眼,高眠傍屋牙。
春来诗得计,老去醉为家。
门映斜阳树,山开背郭花。
邻翁闲有约,相对话河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孙一元《幽居杂兴十首 其二》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的诗,通过诗人自身的感受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孙一元:明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淡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美好,以简洁的语言传达深远的意境。
  • 时代背景:明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呈现出一种自由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人文关怀。
  1. 原文及翻译赏析
  • 原文:“六籍聊遮眼,高眠傍屋牙。春来诗得计,老去醉为家。”这是《幽居杂兴十首 其二》中的诗句,描述了作者在春天到来时,诗思泉涌,灵感迸发,而到了晚年,则借酒消愁,沉醉其中。
  • 翻译:六本书只能遮挡视线,我选择高枕而眠。春天来临,我的诗思如泉涌般涌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常常借酒浇愁,沉醉于自己的世界。
  • 赏析: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解。通过对春天、诗歌和酒精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个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细腻的文人形象。
  1. 艺术手法
  • 象征:诗中“门映斜阳树,山开背郭花”等句,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不仅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观,也隐喻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对比:在诗中通过“老去醉为家”与“六籍聊遮眼,高眠傍屋牙”形成对比,前者体现了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衰老,后者则展现了年轻时的潇洒与不羁。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 情景交融:诗中的情景交融,使得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1. 主题思想
  • 对自然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 对生活的感悟:诗中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还透露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诗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提炼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 对时代的反映:通过诗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身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反映。
  1. 文学价值
  • 语言特色:孙一元的诗歌语言清新、朴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诗句简洁明了,却又意蕴深长,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艺术成就: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诗人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歌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 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明代文人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孙一元的《幽居杂兴十首 其二》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