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老思家

壮游济胜畅平生,羸老何论侪辈轻。
鼠伺卧坚公斗啮,虱欺眼暗肆纵横。
冬青变白方初授,腊酒回和酿且倾。
得返竹楼仍稳卧,百年养拙縳柴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恨老思家》是明代诗人孙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更通过其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与个人的复杂情感状态。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孙仪的时代:孙仪生活在明代,这是一个文治武功并重的朝代。明代文化繁荣,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孙仪的创作无疑受到了时代的熏陶。
  • 个人经历:虽然具体生平事迹不详,但从他的创作来看,能够感受到其对人生、对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些情感在其诗作中得以体现。
  1. 诗歌内容
  • 主题表达:《恨老思家》这首诗以“恨”字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思乡愁绪。
  • 意象运用:诗中的“鼠伺”与“虱欺”,形象地描绘了人到老年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隐喻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这种通过动物来象征人生的手法为诗歌增加了深度和哲理性。
  1.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孙仪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使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和深刻。例如,诗中的“冬青变白方初授,腊酒回和酿且倾”通过对自然变化的观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叹。
  • 意境构建:整首诗的意境宏大而内敛,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从而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在明代及后世,《恨老思家》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
  • 传承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孙仪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明代文人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人生经验的反映。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1. 现实意义
  • 现代共鸣:《恨老思家》中蕴含的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价值的反思等主题,与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压力下,许多人都有着类似的思家情绪和对老年生活的担忧,因此这首诗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普遍的共鸣感。
  • 文化传承: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这首诗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恨老思家》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和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思考,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我修养和生活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