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杖

九节苍苍碧玉同,随行随止伴衰翁。
寒蹊点雪鸠头白,春径挨花鹤膝红。
缩地一从人去后,敲门多在月明中。
扶危指佞兼堪用,亘古谁如赞相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杖》是明代诗人夏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杖的形象,并通过对杖的描写来隐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态度,反映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夏言,字公谨,号桂洲,是明朝广信府贵溪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历任多个要职,包括行人、兵科给事中等职位。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皇帝赏识,也曾因为政治斗争被排挤,最终因“欺谤君上”罪被罢职。

  2. 诗歌原文:九节苍苍碧玉同,随行随止伴衰翁。寒蹊点雪鸠头白,春径挨花鹤膝红。缩地一从人去后,敲门多在月明中。扶危指佞兼堪用,亘古谁如赞相功。

  3. 诗歌解析:《咏杖》中的意象丰富且寓意深远。例如,“九节苍苍碧玉同”可能象征着杖的形状或材质,同时也表达了岁月的痕迹。“寒蹊点雪鸠头白”则描绘了季节变化对杖的影响,以及岁月带给人的变迁。“扶危指佞兼堪用,亘古谁如赞相功”则反映了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不仅是支撑身体的工具,也是辅助官员决策的象征。

通过对《咏杖》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学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