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十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坐深华月冷侵裾,秋去人间我自知。
影射阴阳遭地隔,光摇星汉与天垂。
昨宵未到十分满,后夜却愁些子亏。
损益由来割昏晓,更于何处问元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十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是明代夏良胜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深秋的夜晚,对着明亮的月亮,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自然规律的运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坐深华月冷侵裾,秋去人间我自知。
    影射阴阳遭地隔,光摇星汉与天垂。
    昨宵未到十分满,后夜却愁些子亏。
    损益由来割昏晓,更于何处问元龟。

  2. 主题思想:通过描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和哲学思考。

  3.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坐深华月”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深沉与明亮,“秋去人间”则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易逝。
  • 对比修辞:通过对“影射阴阳”的描写,诗人探讨了自然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宇宙法则,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 情感表达:诗中的“我自知”和“愁些子亏”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哀叹,使整首诗充满了悲凉之感。
  1. 语言风格
  • 简洁明了:“坐深华月冷侵裾,秋去人间我自知。”这两句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状态和所处的环境。
  • 含蓄内敛:“影射阴阳遭地隔,光摇星汉与天垂。”这两句则更加含蓄内敛,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抒情性强:“昨宵未到十分满,后夜却愁些子亏。”这两句抒情性强,通过对比昨天和明天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咏十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和情感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